近日,走进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陡水村三组,眼前是一幅美丽乡村的动人画面:井然有序的巷道,道路两侧繁花盛开,干净整洁的村容,窗明几净的农家庭院。家家户户门前不见垃圾箱的影子,与周边环境相映成趣的是垃圾“五分三处”标识格外醒目……如此优美的乡村环境,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有很大功劳。
干净整洁的院落
一大早,村民组里的垃圾减排负责人王淑清就已在自己的责任区开始了每天的例行“巡视”,她随手将路边的一个雪糕包装皮捡起来放进了垃圾袋里。“我的责任区里一共有十几户村民,哪户人家门前的卫生不整洁,我就会督促村民做好自家门前卫生,自己能收拾的就帮着拾掇一下。”王淑清说,在陡水村三组,像她这样的垃圾减排负责人有5人,通过定期巡查、清理,建立起垃圾分类处理常态化机制。
干净的院门口,有垃圾分类标识。
今年以来,陡水村在认真学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源头分类、循环利用的原则,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推广垃圾减排分类“五分三处”办法,并将陡水村三组作为垃圾分类试点。
垃圾分类宣传板。
“我觉得我们村现在特别美,以前村子一些旮旯简直成了垃圾场,村民往房前屋后倒垃圾,大风一吹,塑料袋、包装纸满村乱飞。自从村里提倡垃圾分类后,大家都能自觉参与,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特别舒心。”78岁的陡水村村民孙秀英高兴地说。
干净的院墙村道
去年以来,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积极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要求打造样板屯堡,通过样板带动周围,逐步带动全村整治。各村以“四清四化”“五改”为重点进行集中整治,并结合自身特点,学习先进经验,打造样板屯堡,定期组织拉练检查,将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推广到全镇。同时,采取“小手拉大手”等方式,让垃圾分类知识走进课堂。并发动妇女、青年同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来源:学习强国
编辑:孙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