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勇携新作《故宫六百年》回家乡

首页>地方传真  发布时间:2022-10-21

  核心提示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又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经过几百年的辗转沉浮,这座两朝皇宫成了最具历史底蕴的文化“网红”。8月30日,作家、纪录片导演祝勇带着他的新作《故宫六百年》来到沈阳歌德书店,参加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北方图书城联合举办的新书沈阳首发式,与现场读者一起探讨故宫的魅力。首发式后,这位沈阳走出的故宫文化研究者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祝勇在新作首发式上。

  面对紫禁城 会涌起言说的冲动

  作为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从馆藏文物、建筑遗迹和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梳理和探寻故宫的前世今生,这就是《故宫六百年》。该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祝勇故宫系列”第10部专著。

  “面对紫禁城,我总会涌起一种言说的冲动。” 这是祝勇《故宫六百年》的开场白。祝勇告诉记者,紫禁城的宏大,不仅使营造变得不可思议,而且连表达都是困难的。“这让我的心底生起来的那股言说冲动,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讲不完……”祝勇说。

  那么,怎样去言说,祝勇有自己的视角。他采用以空间带时间的写作手法,以大气磅礴的构思和轻盈灵动的文字,建构了一座王朝政治意义上的紫禁城,也展示了一座集园林、字画、藏书和工艺品之精华于一体的文化意义上的紫禁城。从午门到神武门,推开沉重的宫门,跨过朝代的门槛,跟随他的文字,读者仿佛走过了6个世纪,甚至更为久远的岁月。

  祝勇写这部书前后用了将近5年,但集中写作的时间用了3年多。他惊奇地发现,这个时间几乎与当年集中建造紫禁城的时间一致。这让他对这座城的建造,有了一种更深切的体验。他还发现,写紫禁城与建紫禁城在有些地方极为相似,他需要耐心,需要经验,更需要时间。

《故宫六百年》书封。

  故宫也是一面镜子

  近年来,祝勇持续书写着故宫的典故与传奇,或借物咏怀,或凭卷追思,用笔下的故宫展示了一个丰富深邃的古典中国。《故宫六百年》有系统有条理地讲述了故宫的方方面面,充满了一个文人与学人对于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祝勇眼中的故宫是什么?“我想说,它是一座凝聚了中华文明之美的城池。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成就了它的美。它不是帝王的私产,更不是什么‘逆产’,而是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祝勇说。

  在祝勇看来,故宫的美,来自时间的孕育,来自万物的和谐,来自真与善的赐予。“我们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其实,故宫也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我们的美与善,也照见了我们的丑与恶。卑鄙的人从中看见了卑鄙,他们永远对官场技能、后宫争斗情有独钟;而高尚的人则从中找到了高尚,这高尚滋养了我们的过去,同样也将滋养我们的未来。” 这是祝勇《故宫六百年》的结束语。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发式上,祝勇甫一亮相,读者席上霎时掌声响起,祝勇在礼貌地致谢时说道:“回家的感觉真好!”

  采访祝勇,记者感到他对故宫、对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认同与深厚的情感。作为沈阳人,家乡又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念想?祝勇说,他祖籍山东,在沈阳出生长大,对沈阳有着很深的感情,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家乡更是有了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他是1986年从沈阳二中毕业后到北京读书的,之后一直在北京工作,这些年他每一次回沈阳都感到变化很大,尤其是近二三十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巨变的同时,很多老建筑、老街巷都保留着。他就自豪地讲,沈阳的南站、北站两个老火车站都留着呢。

  “《故宫六百年》最想讲、最想揭示的内涵是什么?”记者问。祝勇说:“我们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正能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您认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应该如何传承?”记者问。祝勇说:“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首先要整理、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判断,然后取其精华传承、发展。现在,网上关于故宫的信息很多不靠谱,如果对此没有基本的了解就去传播,那就是戏说。所以,要加强对历史文化的科学解读,正确引导大众视听,我的《故宫六百年》也是在做这样的工作。”

  《故宫六百年》是祝勇讲好故宫故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次努力。(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崔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