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八项非遗各展技艺“话”清明

首页>专题活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  发布时间:2024-04-03

  琴声悠悠,如泣如诉,道不尽的人间思念……4月1日,结合清明节习俗,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8项非遗项目走进沈阳老北市汉字主题书房开展“梨花风起正清明”非遗展示活动。此次活动,不仅有古琴艺术传承人在现场弹奏追思古琴曲目,还有专家和非遗民间故事传承人讲述清明节俗的故事。同时,既有面塑、剪纸传承人在现场制作清明节俗作品、沈阳胡魁章制笔工艺代表性传承人现场书写与清明节俗相关的诗词,更有周氏传统印谱制作技艺、李氏微雕技艺、朝鲜族传统掷柶竞技游戏与观众进行互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人们对传统节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的了解和认知。

沈阳胡魁章制笔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忠新在现场书写“万物长生”书签赠送市民。

  走进汉字主题书房,市民在传统节俗中,学汉字、写书法、拓印谱、听古琴、讲故事、学剪纸、捏面人、投掷柶、赏微雕,传统文化氛围浓厚,妙趣横生。坐在一张桌子前,营口陈氏面塑工艺代表性传承人陈群将一块面团在手里揉、擀、抻、搓、展、挑、拨、剪……一会儿,枣花馒头和面灯就捏塑好了。陈群说,枣花馒头和面灯都是祭祀用的,枣花馒头不仅是祭祀的供品,还象征着一年的幸福与团圆。

  陈群的右边是满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初春枝,只见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她的手中,就如同变魔术般几分钟时间变成了灵动的作品,这个作品是满族清明扫墓的场景,围观市民对她的技艺赞叹不已。

  沈阳胡魁章制笔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忠新在现场书写多幅“万物长生”书签送给市民。“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祭祀的节日,它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我现场有感而发写下了‘万物长生’四个字,没想到市民这样喜欢。”张忠新说。

  姜女士领着孩子一会儿学剪纸、捏面人,一会儿驻足倾听古琴、赏微雕,还在与朝鲜族传统掷柶技艺游戏中,体验了独具辽宁地域民族特色的民俗风情。

  李氏微雕技艺传承人李铭在现场向观众展示《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微雕,他介绍:“传统工艺以小为主,以这件《孙子兵法》为例,在长22厘米、高25厘米的巴林石上,不仅雕刻了5981个字,还在下方以浮雕的形式雕了一圈车马行军图,更重要的是赋予其文化内涵。”

  此次活动是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积极开展“文明实践我行动”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六进”活动之一,在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到来之际,举办“梨花风起正清明”非遗展示活动,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耕与传承,更是对文明祭祀、绿色祭祀的践行和推广。

  (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崔陶然)